
隨著社會的發展,時代的進步,我們的工作環境更多的傾向于室內,工作環境更加舒適的同時,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使得我們的身心更加容易疲憊。因此現在越來越多人愿意在休息的時候選擇走出室內,走進大自然,去呼吸新鮮的空氣,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。久而久之,誕生了許許多多非常經典的徒步線路,有適合初學者走的常規線,也會有可以滿足有一定基礎的徒步者挑戰的魔鬼線。不同的線路適合不同的人群,我們可以從簡單的線路開始挑戰,慢慢的增強我們的難度,去挑戰更難的線路。
常熟雖然只是蘇州下面的一個縣市,但是因為其獨特的地理環境,誕生了許許多多非常經典的徒步線路。其中有短途的,有長途的,有的以崎嶇的山路為主要組成部分,有的則是以平坦的公路為主要組成部分,但是不管是以上說到的哪一種都是以虞山為核心來開展的。虞山占地面積非常的大,達到了35平方千米之大,虞山本身也是首批國家級的示范森林公園,更是6A級的景區。虞山地處常熟西北部。與尚湖相接,古稱烏目山,后因商周之際江南先祖虞仲(即仲雍)卒葬于此而得名。虞山最高峰海拔263米,園內的山水地貌、森林花木豐富絢麗,被常熟人稱為“森林氧吧”,是休閑聚會、健身娛樂的好去處。園內還有興福寺、讀書臺、商末仲雍墓、春秋言子墓、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墓、清代文壇宗師錢謙益墓及其妾才女柳如是墓等人文景觀可供參觀。也正是因為有了如此優越的自然條件,虞山才能孕育出這么多經典的線路,來滿足不同戶外愛好者的需求。
我們今天要完成的便是虞山眾多徒步線路中的一條——“虞山雄鷹”,從某種程度上來說,其經典程度甚至超越了虞山環線這條線路。相信熱愛戶外的小伙伴對這條線路一定不會陌生。因為途中會經過的點都是虞山景區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地點。早上八點,我們在虞山湯家啟,集合,整頓,出發,前往我們本次徒步的第一站,龍殿,接下來依次達到,劍道,松風亭,劍門,藏海寺,茶園,聯珠洞,翻越好漢坡,到達念畝山,經過棧道和溯溪,最后回到湯家啟,完成一個大環線,整個一圈下來大概是16公里。完成的時間這里就不給大家做闡述了,因為不同的人,完成的時間也是不同的。雖然一路上經過的點看上去有點多,但是請相信我一上路的風景和經歷一定會非常的精彩。
本次徒步到達的第一站,“龍殿”望著眼前這碧綠的水面,內心就會有一種說不出的舒暢。龍殿始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四年,1995年修繕一新,殿內有宋代古銀杏樹一棵,樹蔭奇特,稱為“龍樹”,樹前有龍母墓,殿西北是瑞石澗,澗長百余米,澗頂處有瑞石,巨大如屋,一半挑出崖外,又名“墜石澗”,石旁清泉四溢,如漉萬斛,稱為“水簾洞”,池水又名“酌泉”,龍殿景區具有獨特自然景色,非常適合旅游。欣賞美景的同時,我們在這里稍事休息,做簡單的調整就需要出發前往我們的下一個目的地咯。
當我們看見眼前這高高的臺階,我們就到了本次第二個點,“劍道”,劍道二字,來源于《吳越春秋》中的“劍道”二字,起點于寶巖景區內,終點至劍門景區,全長1.2公里,高差190米,是跨越于虞山西部和東部的重要連接段。劍道結合山間地勢,密林中取道,蜿蜒曲折。沿著蜿蜒曲折的劍道一路向上,遠遠的可以看見一座亭子靜靜的屹立在那,周圍長滿了豐富的植被,也為這座亭子增添了一抹清凈的色彩。亭子靜靜的坐落在在虞山上,瞿式相基以東100米處, 近年所建,事由翟墓石坊聯“古潤風園千量響,本源影落萬松枝”而得名松風”, 寓記念民族英雄瞿氏高風亮節之思。事由已放百歲書國家朱隱墅板。庭上虛聯“巨明奔云東走,晴巖拂水西回, 由著名書醫家謝被柳書。屏書楹聯描絕了周邊所見提秀縣象:兩山夾持,奔云東飛:鎮水源流,珠就西來。
接下來就到達我們本次徒步的轉折點,“劍門景區”因為這條線并不會經過虞山城門那一段,所以劍門也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我們這一路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。劍門位于虞山中部最高處,高度為海拔261米,以石景著稱。從南坡拾級而上,山勢險峻,長約五百余米,筆直如鞭,古稱“霸王鞭”。山道崎嶇,既陡又狹,足下深谷幽險,舉目怪石凌空,使人有蜀道難之感。當我們走到這里的時候,便會被這里毫無規律的石頭深深的吸引,巖石之間冒出的那一抹抹嫩綠的顏色,更是為這里的風景錦上添花,也是現實生命的神奇與偉大。
離開這遍布奇石的劍門景區,沿著山路繼續往前,不就就可以看到拂水巖,在這里可以看到一座神圣又莊嚴的寺廟靜靜的屹立于此,這座寺廟的名字叫做“藏海寺”,藏海寺,位于虞山拂水巖之上。寺廟歷史悠久。宋代原為覺海庵。明代稱“拂水東庵”,清初順治時更為今名。咸豐間毀于戰火,至同治間漸有恢復。文革中盡毀。1992年至1997年,常熟佛教協會重建該寺,歷時五年。新建的大雄寶殿、大悲殿,金碧輝煌;新辟的東園,池廊花木,引人入勝。在羅列寺外的劍門諸景映襯下,藏海寺更顯雄奇壯美。特別的提醒一下,大家經過這里的時候請保持安靜,懷著虔誠的心靜靜的走過。
出了寺廟,好像整個人都精神了不少,仿佛我們的靈魂也得到了升華似的。繼續前行,很快又可以到達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地方,聯珠洞,位于興福寺西北面的深崖陡壁間。洞高三米,寬十米,深十五米。洞頂有孔,直徑半米,山泉從孔中滴灑而下,好象無數珍珠聯貫墜落,儲在洞內石潭間。洞門有近代書法家李根源題“聯珠洞”三字。走入洞穴,整個人都感覺特別的涼爽,一進來就有點不想出去了,因為這里面實在是太舒服了。從洞上面留下的水,形成了一個小型的瀑布。雖然不舍,但我們必須前行,因為前方還有很多美麗的風景在等著我們。還有好漢坡等著我們去征服呢。
經過將近七個小時的行進,我們回到了我們出發的地方,這一路上我們走走停停,絕不錯過任何一處美好的風景,見到了碧藍的湖水,高聳的劍道,幽靜的山中小亭子松風亭,霸氣威嚴的劍門,神圣莊嚴的藏海寺,清凈涼爽的聯珠洞。費了好大勁才爬山去的好漢坡。一路上我們歡聲笑語,忘記了長時間徒步給我們帶來的疲憊,只留下了美好的記憶,因為我們看見了許多美好的事物,呼吸到了平時在城市呼吸不到的新鮮空氣。最重要的就是因為一直陪在身邊的小伙伴們,我們共同經歷了這段旅程。
蘇公網安備 32050602010717號
版權所有:蘇州行知拓展運動服務有限公司